聚鏈式反應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技術,即PCR,是一種在體外模擬自然DNA復制過程的核酸擴增技術,也稱為無細胞擴增技術,運用這一技術可將微量遺傳物質迅速簡單擴增一百萬倍以上。該技術于1983年由美國PE-Cetus公司(現在的ABI公司)K. Mullis等人研究提出。
1988年,Saiki等人從生存于溫泉中的粞熱水生菌(Thermus Aquaticus)中提取了耐高溫性的DNA聚合酶,并將之命名為Taq DNA聚合酶(Taq DNA Polymerase),這種酶在90℃以上仍能保持70%左右活性,該酵的發現和使用使得PCR技術得以被廣泛應用。

PCR技術產率高、速度快、操作簡便、重復性好、易自動化等優點使其廣泛應用于生物、醫學和農學相關領域。 PCR技術解決了很多以前無法解決的分子生物學難題,它是生物學界的一場革命,對推動相關學科的研究進展是革命性的,而發明這一技術的K. Mullis也因此而獲得了 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。
1992年,日本人Higuchi提出了熒光定量PCR技術 ,當時采用的焚光染料是EB (溴化化乙錠),在普通PCR儀基礎上加裝一個焚光激發和檢測裝置,焚光定量PCR技術是PCR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,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發展,到1996年,美國ABI公司退出了世界上第一合熒光定量PCR儀,它因特異性高、靈敏度高等優點備受推崇,其對DNA的實時檢測功擴大了傳統PCR的應用領域。

該儀器可供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臨床實驗室等部門使用,可用于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、人類遺傳病的臨床診斷,也可用于法醫、腫瘤、古生物學、動植物學、免疫學、組織和群體生物學、人類基因組工程等的檢測研究應用。
